今日热文:一条河与一个村庄的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何城基 胡恒晖 郴州报道

武水河被称为临武的“母亲河”,在过去,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成灾,也成为制约临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武人民栉风沐雨、前赴后继,与洪涝斗争70载,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资料图)

走进临武县汾市镇玉美田村,武水河像一条玉带缠腰而过,村子背靠秀美的后龙山,房前是绿油油的田地,“玉美田”的名字由此而来。民间有云“不怕七月半鬼,最怕端午节水。”端午期间,连日的降雨导致水位上涨,曾经碧绿的河水也变了颜色,裹挟着泥沙奔涌而来。

“我们以前挖地、插红薯,刚刚插起就下雨,水来一下就冲走了,泥巴也冲走了,就变成了一个塘。”玉美田村民刘中信世代居住在武水河畔,对这样的场景,早习以为常。

大雨过后的武水河。

汾市镇位于武水河的下游段,武水河和文明河两条河在玉美田村相汇。这里地势低洼,以前每到雨季,水位上升,河水就倒灌进农田房舍。这似乎并非理想的居住这所,然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依山傍水,择水而居,认为山清水秀、生态宜居,才是舒适生活的不二之选。于是,人与自然在这片河道上一遍遍上演着“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嬉戏与角逐,村支书刘四清也曾参与到这场“角逐”中。

“1994年6月16日早上洪水就开始进村了,当时没有防洪大堤和护坡,河里的水一涨就进村。一起床水已经进了我的房子,有十多厘米深了。当时我以为水不会再涨了,就把地上的东西搬到高一点的地方,但是还没搬完,水就涨到胸口那么深,我老婆抱着一岁多的女儿,马上就出去了,出的时候路已经淹掉了,全都看不见了,踩空了,我女儿掉到水里喝了几口水,当时好危险。”刘四清带着妻女在后山的小学住了一个月,终于等来了洪峰退去。当然,村民们并没有被动地等待,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地村民就通过架设木板桥、小竹筏通往河对岸。

端午刚过,村民刘中信夫妇沿玉美桥前往河对岸自家的菜地,桥下是武水河。

1981年,由当时的村干部带头,全体村民设计和施工,用肩挑人扛的方式,历时5年建成了武水河上第一座人工石拱桥,村民将它命名为玉美桥。42年间,武水河上已建成6座现代化的石拱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2022年,临武县启动了武水河一期治理工程、人民河三期治理工程,重点对老旧闸坝改造,河堤两岸护坡治理。2023年启动了武水河二期治理工程,通过开展河道清淤、河堤两岸护坡及河道治理,有效保障河道行洪安全,从根本上改变了沿岸两线洪水泛滥的被动局面。

刘四清说,在没建河堤之前,只要下一个礼拜雨,自己就睡不着觉,水就要进村。现在,就算是下一个月的雨,他都睡得着,不怕了,河堤现在是玉美田村的生命和财产的“保护线”。

给村民安全感的,还有科技的“加持”。现在河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装有探头以监测雨情,工作人员通过防汛云平台、山洪预警平台、雨量监测系统密切关注雨水情况,做到“人防+技防+物防”紧密结合。

端午期间,临武县水利局工作人员24小时监测水情。

汾市镇水利员刘博文介绍,水利部门会要求必须有“四个责任人”,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每个村子、每个区域都要有责任人。每年3、4月份,沿河的村子都会搞应急演练,让大家知道洪水来临时该怎么做,怎么把损失降到最低。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2017年2月,由湖南红火箭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紫薇天下在和美田村正式开工建设,现已建成集旅游观光、婚庆、科普、花木生产销售、采摘等为一体的紫薇主题公园,成为临武县的网红“打卡点”,对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打造旅游名片都具有重大意义。

紫薇天下负责人刘海雄介绍,现在进行了河道治理以后,游客的体验感好了很多。以前每到端午期间,水就会淹上来,紫薇花也会被淹没掉,建了河堤以后,紫薇花再也不会被淹,开得比以前更好、更漂亮了。

雨后,村民在河堤上散步。

今年端午期间,全县普降暴雨,其中汾市渡头139.8毫米,是全县降雨量最大的乡镇,面对洪峰“考验”,村民们不再焦虑、惶恐。空中有监控、河岸有堤坝、坝上有巡逻队伍,“水”“陆”“空”立体式的防御体系让人民面对自然灾害时多了底气。从顺应自然、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这是一条河与一座村庄的故事,更是临武人民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