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日记 | 百味沙洲之文明水豆腐 微头条

6月4日 星期日 晴

“过年呷豆腐,来年更幸福”。这是文明瑶族乡百姓流传已久的俗话。这里一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桌子上的豆腐碗必不可少。韩田村、沙洲村瑶民制作的手工豆腐,成了远近闻名的老作坊。

到沙洲游玩,吃一碗文明水豆腐,就算到过沙洲。沙洲村的几家餐饮店里,一道文明水豆腐,能炒出好多个烹饪法。就连沙洲附近的热水镇,暖水镇这几个温泉资源丰富的旅游地,一碗文明豆腐,视为来汝城泡温泉,品美食旅行新体验。


(资料图)

沙洲风物之盛,得益于地势之坤。沙洲与韩田村一样,这里出产的豆子,都是传统的豆种。村子里的人把豆种在菜地里田埂上,有的种在滁河蜿蜒的河道边。沙洲和韩田村素以黄土为主,土壤看上去贫瘠,实则肥沃。村里人传统的积肥多,生态种植赋予了沙洲独有的植物品质。

滁河的水,滋润着这方水土。滁河境内水系并不发达,向北流向耒水,汇入湘江。素有耒水之源之称,两岸风光秀美。沿途曾为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里的风景名胜,沙洲周边的高椅岭、飞天山、东江湖、五盖山、苏仙岭皆在半径不过五十里地。沙洲在滁河的上游,文明水库为滁河流域的水文调节起到关键作用,堪称文明瑶族百姓的母亲河。

沙洲有高山,滁河有好水。山水相连的沙洲村,人勤地美。沙洲瑶族百姓自古在这里安养生息,繁衍着一代又一代。成为半条被子的发生地,更是彰显了沙洲瑶族百姓的善良与淳朴。沙洲瑶族百姓与当地汉民族群众鱼水情深,彼此劳动,通婚,成就了今天的盛世气象。

这里石磨工艺制作出来的豆腐,技法传统不说,味道与机械加工的流水作业截然不同。手工豆腐,嫩滑、口感好。沙洲瑶族百姓制作豆腐,与汉族百姓的技艺如出一辙。先精选本地大豆,将大豆充分清洗、浸泡、用石磨磨碎、滤渣,加热至一百摄氏度,保持三四分钟后停止加热,待豆浆冷却到不烫手时,加入少许煨熟的石膏水,凝固成糊状物,再倒入有孔的木箱中,盖布、加压、去水即成。一般十公斤黄豆仅可制一罩子水豆腐,约二十来斤。沙洲的豆种古老而原生态,制作水豆腐的出品率,没有新品的多。一般来说,要比外地的豆制品少过四五斤的量。待豆腐在豆腐四方木箱罩子里压实形成后,则用竹刀片顺着木箱的格子截成四方块状。沙洲人之所以用竹刀片,为了保持水豆腐的味道纯正。

沙洲人做的水豆腐的吃法多,可煎,可炒,可炖。不管怎样的炒法,都别有风味。沙洲的餐饮店,各司其技。在瑶厨,将水豆腐简单烹饪,仅以辣椒粉佐以配料,简单又酣畅。在瑶家乐,将水豆腐再略加工小煎,再以辣椒等爆炒。各家的厨艺精致,老道。

瑶家乐后厨,只见从豆腐箱里拿出几块水豆腐,切片置于凉水过一下,放进油已烧热的锅中,大火煎几分钟,再用锅铲将水豆腐翻边,豆腐两面煎匀,食物醇香顿时散开。豆腐双面金黄,放上盐和少许辣椒面,加少许水、佐料,煮片刻。水沸腾,收汁再放上葱花,即出锅装盘。沙洲人盛菜,喜欢用大碗,俗称海碗。大气,应证了瑶族人好客。

一碗沙洲水豆腐,红通通一大碗,让人食欲大开。当然,心急莫呷热豆腐。在沙洲,偏偏要趁热。夹一块滚烫豆腐送入嘴中,淡淡的焦香味、清新味、葱香味不断涌来,顺滑的水豆腐,伴随米饭的清香,丝丝入脾,扣人魂魄。

(作者:谭旭日,美食专栏作家,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报刊杂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