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小山塘”撬起 “大民生” “小渠道”连通 “大民心”

红网时刻记者 伍文 张潘 通讯员 杜微 罗国祥

澧水河畔、广袤山野,从一个个山塘到一条条灌溉渠道,张家界市永定区2023年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项目热火朝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永定区水利局技术人员下沉现场指导。

挖掘机机声隆隆,对山塘和灌溉渠道进行管护建设;党员和群众甩开膀子,挥锹铲土,忙着清淤整修;水利专家下沉指导,第一时间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火热的景象,惊动了绿意盎然的山谷,浇灌着田野丰收的希望。

枫香岗街道青鱼潭村山塘。

现场施工中。

一大清早,枫香岗街道青鱼潭村的山塘就热闹了起来。原来是知道村里因地制宜、开阔思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中,党员陈龙和乡亲们便一道主动请缨。陈龙介绍,之前村里的山塘因年久淤积严重,已丧失基本蓄水功能。“这次清淤后,山塘蓄上水,今年我们村的经济作物灌溉水源就有指望了,土地的生产效益也能得到提高,而且因为有水,村里景色还能变美不少。”

昔日淤积、干涸的山塘,摇身一变成了群众期待的美村庄、灌农田、富百姓的“金塘、银塘”,这得益于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行动。

今年2月,省水利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的通知》,恢复农村小水源蓄水能力,畅通“中梗阻”渠道,提升山上经济作物灌溉水源保障能力,逐步实现“蓄得住水、灌得到田、上得了山”。

永定区不负市府驻地担当,抢抓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今年全市近一半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任务安排在永定区,其中整修、清淤山塘290口(骨干山塘20口),清淤灌溉渠道29km,新建及改造渠道16km。

小型农业水利设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是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永定区委、区政府勇挑重担、精准施策,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成片带点、精心布局、干出实效、早出效益”的工作方针,明确永定区2023年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项目区域以澧水河为界,澧水河之北尹家溪、教字垭、新桥等乡镇(街道)全部覆盖,澧水河以南乡镇(街道)重点安排。为有效解决病险山塘基数大、历史欠账多的现实问题,永定区还采用“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的方式推动此项工作,并由水利部门组织专家组分片督导项目建设,确保山塘主汛期前全部完工。

沙堤街道龚家垴村,一条在建的千余米长的渠道正在田野铺展开来。

在沙堤街道龚家垴村,一条在建的千余米长的渠道正在田野铺展开来。永定区水利局技术人员正双腿站在泥水里,一边弯着腰测量渠道坡度,一边和施工人员仔细沟通着渠道建设细节。“渠道就像农业水利的‘毛细血管’,负责着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必须要细致再细致,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益。” 技术人员说道。

挖掘机机声隆隆,对山塘和灌溉渠道进行管护建设。

永定区“高点谋划、高效落实、高位推动、高频督导”,跑出了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的通知》“新速度”。据了解,永定区2023年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项目实施以后,将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352亩,改善灌溉面积22148亩,新增山塘蓄水能力69.1万立方米,在全市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中树起“永定样板”。

水利万物,水润永定。“小山塘”撬起了“大民生”,“小渠道”连通着“大民心”。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一项项水利惠民举措,让老百姓看到了水之变,感受到了水之利,富了口袋,也暖了心头。

关键词: